一、标准概况
标准编号:WB/T 1139-2024
标准名称:《国家物流枢纽统计分类》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4日
实施时间:2024年12月1日
二、标准制定背景
(一)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较快发展,在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系统规划不足、空间布局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充分、运营方式整体较为粗放等问题,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文件明确了国家物流枢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明确了国家物流枢纽的6个类型,并从国家层面系统布局建设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在127个承载城市布局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我国物流节点设施的再次升级。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新指示。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国家物流枢纽已经上升到国家总体规划的战略布局中。
(二)国家物流枢纽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统筹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设施条件”,并将“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列入“专栏5:交通强国建设工程”。《“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特别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作为1号工程,要求建立标准衔接、行业动态监测等机制。从现代物流发展全局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物流枢纽的地位的同时,对国家物流枢纽的标准化建设和监测工作提出要求。
3.国家物流枢纽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建立分类统计指标体系
近年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深入展开,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至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建设名单。随着越来越多枢纽纳入建设名单,对枢纽运营情况的统计与监测愈加重要和紧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加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国家物流枢纽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建立枢纽日常运行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分类设置监测指标体系,对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相关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目前,国家物流枢纽的统计指标相关标准还是空白点,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各项工作要求,亟需建立符合国家物流枢纽运营的分类与统计指标体系,为枢纽的建设运营情况的监测评价、动态调整、行业对标达标、企业优化管理提供支撑。
三、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规定了国家物流枢纽的分类与统计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物流枢纽经济活动的统计和监测。
一是提出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的术语定义。
二是提出了国家物流枢纽的分类,将国家物流枢纽分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六个类型,同时,提出每个类型枢纽需要具备的特征。
三是提出了国家物流枢纽统计指标体系构成,指标体系由基础设施、运行水平、服务能力、集群效应和社会责任共5个一级指标及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构成。
四是给出了国家物流枢纽统计指标的指标说明。
四、标准实施的意义
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及时监测掌握国家物流枢纽的运营情况,作为督促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依据和国家物流枢纽动态调整的参考。同时,通过指标的统计,也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精准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从行业层面,通过指标的统计,将有助于形成国家物流枢纽运营水平的统一评判标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树立行业标杆。从国家物流枢纽层面,将为枢纽建设运营提供科学导向,以评促建,有助于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明确运营思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运营水平。